凡此網站內所有圖像與文字作品,皆屬王樂惟所有,請勿任意轉載、轉貼或是下載(歡迎引用、連結)。謝謝合作!
2011-05-14
氤醞的記憶
如果不是因為對於你所畫的有霧氣的景象記憶深刻,恐怕,再次看見張曉剛的那些作品,便不會有忽然而起的一種感觸。
---------------------------------------------------------------------------------------------------------------------------------------------------------
忘記是前天或是昨天,意外搜尋到張曉剛最知名的作品系列。
其實很早就看過他在拍場上這些高價的作品,只是當時僅只覺得是有特色,並不會刻意將之放在心上。
對很多創作者、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如此。
第一眼會有感受或是愛上的不多;總會經歷個一些小小輪迴,然後才會有所感悟或是觸發。
像是播種,總要挑選適當的溫度跟風土,才能發芽。
我是因為你的霧氣才多看了張曉剛的作品。
他那一系列可以視之為文革創痛(我自己私下認定)的作品;人物是畫面的重點,刻意消滅的清楚邊緣線讓背景與人物充滿一種記憶性。
人物的表情總是呆滯木然,而唯一會讓觀者質疑的是那滿盈淚水的眼睛;對於過去那段歷史無感的懷疑。
藝術家用著一種最無聲卻又是最堅定的方式,對於中國那段荒謬無以復加的時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幾乎是單一色調的畫面,偶有幾塊或黃或紅的透明色塊,像是老舊的照片因為空氣、溼氣而起了顏色的反應。
那些色塊卻幾乎又是另一種隱喻;一種在現實之外可以標記出來的傷口。
意味著:歷史所造成的傷痕即使在時間不斷地過去之後,卻依然還是有著淺淡的顏色存在。
在人物之後,就是關於場景與空間的陳述。 那些沒有人存在的空間,以接近的繪畫方式描繪,更呈現出一種特屬於他自己的超現實感。
而最近他的新系列作品--《16:9》則是以車窗為螢幕,播放的景物是不具有真實色彩的盆景,霎時間,彷彿是看著一幕幕戲劇片段,又似是真實的世界場景。
又或者,《16:9》不管是畫面內或是畫面外,都如夢一場......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