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粉絲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究竟是好或是不好?」
這問題,最近一直出現在腦海裡。
在FaceBook上建立粉絲專頁,其實有很大原因是想要寫一些跟插畫或是所謂藝術的文字。
不諱言,我是比較嚴肅的。
接收的泰半觀點,也幾乎是幾年前的一些觀念。
最近去了一趟城中咖啡館,看了一個學妹的展覽。
恰巧,旁邊的展覽空間也正在展著雕塑。
看了展覽名稱跟藝術家名字,不是我熟悉的創作者。
我趁便繞過去看了看,第一眼就被面向大玻璃櫥窗的一座頭像吸引。
那作品讓我連想起莫迪理亞尼的作品。
進入展場之後不久,有位捲髮的女士走過來。
寒暄幾句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位女士就是創作者本人。
這實在讓我覺得很驚訝。
因為,這些作品感覺不太像是女性創作者所做。
我告訴這位創作者關於我對於那尊頭像的感覺。
未料,作者告訴我,她這尊頭像的確是為了莫迪理亞尼而做。
然後,我們就一發不可收拾地開始了交談;從展覽人氣寂寥聊到關於藝術市場的現狀。
而這場談話也促成了我寫下這些文字的動機。
我想,美感是可以透過訓練與教育而得;那些從美術或是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的創作者,除了自身對於這些事物的喜好與某種天賦能力之外,她/他們也是在某種訓練裡,積累與養成關於美感與美學的訓練。
簡單的比擬,就像是學習語文那般。
只是,美感與美學的訓練,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明顯的印證或是收穫。
由於展覽或是參加活動之故,從過去到現在也認識一些喜歡我的畫的朋友。
如果用一個名詞替代,那就是粉絲了。
我有一對粉絲夫婦,從2004年展覽初識至今,總是對很多事物都有相同的見解。
我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心喜歡我的畫,儘管,他們從沒買過我的作品。
而基於一種真誠與信賴,我也願意毫無條件地將自己過去做過的作品交給他們。
當然,某一方面我麻煩了他們很多。
而他們也不僅只是粉絲而已,我們之間的情誼已經超越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層次,而真正成為是彼此互相支持與分享的好朋友。
我很珍惜這樣的情誼,一如我跟一位香港編輯之間的友誼。
或許,每位創作者有不同方式的粉絲。
有些粉絲是抱著像追逐偶像那般的態度追隨著。
然而,我雖然對於這樣的粉絲感到窩心,但是,相反地,我更希望透過我而讓這些粉絲開始對於美感與美學感到好奇與興趣。
如果,有很多台灣創作者認為台灣藝術文化環境依然還是不夠成熟或是深厚,那麼,粉絲或是觀眾是否也該基於對創作者的擁護與愛惜,而願意讓自己成長,願意去發現更多無名卻努力的創作者?
這不僅是有助於整個社會多元化,同時也讓更多人知道,原來台灣也有這麼優秀的創作者。
當我們的眼光願意向內看,也願意增長我們對於藝術文化的熱情與愛好時,台灣創作者才有更多存在空間。
而身為創作者的自己,我也會因為發現了其他優秀創作者而感到開心。
創作者也可以是別的創作者的粉絲!
粉絲可以有幾種形態跟風格。
第一種是仗恃著自己的財力,而可以高傲地將創作者的作品論斤稱兩地購買。
那算是一種土財主心態。對於創作者自身也是一種傷害跟污辱。
第二種是只願意專注在某個創作者,而無形中製造了過大的壓力給予創作者。
這樣的粉絲大概就跟那些瘋狂的追星族無異了。
第三種是真正願意珍惜創作者,願意以平等位置看待創作者,同時也會努力地讓自己有所成長。
願意真正去關注這社會文化的一切。
這一種粉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我也最願意擁有這樣的粉絲!
身為粉絲的妳/你們,是不是願意想想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是哪些?
而誰又可以十分果斷地說,粉絲不需要承擔屬於自己身分上的責任??
而我寫這篇文章,重點不在於粉絲的三種類型。
這只是我個人歸納而出的經驗。
我只是想提出,在藝術環境或是市場裡,不平衡與傾軋的狀況。
因為,很多人都無法真正參與藝術市場的操作真相。
就好像,只有畫廊裡的作品才是真正藝術嗎?
或是,展覽場地是能發生在美術館或是商業畫廊裡嗎??
如果上述是真實,那何以有所謂的替代空間存在?
何以,有些藝術卻是發生在日常生活的空間裡?
甚至,不以一種實質存在的作品呈現,而可能是一種藝術計畫?
或是記錄?
如果,粉絲或是所謂的觀眾只願意被動接受這市場的機制操作跟安排,那麼,形成這種偏見與狹窄的責任,究竟是誰來承擔?
或是,誰可以真正迴避這樣的承擔?
當然,這只是藝術圈裡的一些狀態。
可是,我卻覺得,放大或是置換為這社會上的其他面向與事物,似乎也同理可證。
我很幸運,不是因為我沒有最低層級需求的壓力。
我的幸運在於,我可以有選擇。
甚或是,我以其他層級的滿足來換取對於生理需求的滿足。
再者,有許多人總愛拿梵谷或是莫札特的例子。
老實說,他們的時代跟現在的環境,差別何其多。
無法生存,在現在這社會環境裡,不會單單只是因為她/他是個創作者。
這其中有許多複雜的社會結構,造成社會失衡。
就好像有許多高唱追求經濟發展者的單一支持方式;除了經濟發展是最重要之外,其他都可以罔顧。
然而,這真的是唯一的、最好的選擇?
多元發展不會只是某些東西表面喊喊而已。
更重要的是,容許有更多偏離非主流或是大眾的聲音與方向的存在。
一如我在此篇文裡所想要表達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